一、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它,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
二、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能够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时不再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事,却不会超越规矩。”
三、八佾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能领悟到新的东西,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住在仁爱的地方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仁爱作为自己的准则,怎么能称得上明智呢?”
五、公冶长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跟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
六、雍也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夸。只有文采和质朴兼备,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七、述而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自身是否有同样的问题。”
八、泰伯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能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且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重任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止努力,这不是远大的目标吗?”
九、子罕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尊。
十、乡党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让别人跟着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也没有人会听从。”
十一、先进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季康子问道:“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人最爱学习,可惜早逝了!现在再也没有听说有像他那样的好学者了。”
十二、卫灵公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则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致力于追求真理而不是谋求衣食。种田的人可能会挨饿;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俸禄。因此,君子担忧的是追求真理而非贫困。”
以上便是《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及其现代汉语翻译。这些章节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髓,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修养指导。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