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丧考妣”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某种事情的发生而感到极度悲伤或沮丧,仿佛失去了父母一样。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像死了父母那样悲哀,但实际上多用于夸张地表达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或无助情绪,并不一定真的涉及失去亲人的情况。
读音解析
“如丧考妣”的拼音为 rú sàng kǎo bǐ。其中,“丧”在这里读作第四声(sàng),表示失去的意思;“考”和“妣”分别指父亲和母亲,均为古汉语中对已故长辈的称呼。
成语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礼记·檀弓上》:“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曰:‘敢问丧亲之哀如何?’孔子答曰:‘如丧考妣。’”这里孔子用“如丧考妣”来强调孝道中不仅要物质供养,更需精神上的尊敬与哀悼。
典型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如丧考妣”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某件事情而显得非常痛苦或者焦虑。例如:
- 小明考试没考好,回家后垂头丧气地说自己“如丧考妣”,其实只是开个玩笑。
- 她得知比赛失败的消息后,顿时变得神情恍惚,简直像是“如丧考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应根据具体情境判断其是否合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冒犯他人情感。
总之,“如丧考妣”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孝道文化的重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来描述内心深处复杂的情绪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