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经典中,“不耻下问”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者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它强调了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精神。
那么,“不耻下问”的上一句是什么呢?其实,这句完整的话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句话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高度概括。其中,“敏而好学”强调的是聪明且热爱学习,而“不耻下问”则进一步指出,即使学问渊博,也不应轻视任何可能的学习机会,更不应因为身份或地位的差异而拒绝向他人求教。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种谦逊的学习态度都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石。现代社会节奏快,信息量大,我们更需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善于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知识和经验。
总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铭记这一点,努力成为一个既聪明又有求知欲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