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是苏轼所作的一篇短文,文中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画家戴嵩所画之牛的故事,表达了对艺术创作与真实生活的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这篇文章。
原文回顾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文章解读
一、故事背景
苏轼通过这个小故事,巧妙地揭示了艺术创作中贴近生活的重要性。戴嵩作为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牛等动物题材。然而,即使是大师级的作品,也可能存在不符合现实之处。因此,文章强调了创作时必须结合实际经验,不能脱离客观事实。
二、牧童的评价
牧童看到画中的牛尾巴被画成摆动的状态,立刻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根据他的观察,斗牛时牛的尾巴通常是夹在两腿之间。这一细节说明了牧童长期接触牛的生活经验,使他能够准确判断画作的真实性。这种来自实践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值得尊重。
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启示
苏轼引用这句古语进一步深化主题。“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意味着做任何事情都要向专业人士请教,尊重他们的意见。这不仅适用于绘画领域,在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实践,都需要倾听一线工作者的声音,才能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阅读感悟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对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独特见解。他并不否定戴嵩的艺术成就,而是提醒我们,即使是再高明的艺术家,也需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他也强调了尊重专业意见的重要性,避免盲目自信或固执己见。
此外,《书戴嵩画牛》还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思想——倡导谦虚学习的态度。他没有因为自己是文坛巨匠就轻视牧童的意见,反而欣然接受并认可了牧童的看法。这充分展示了苏轼宽广的胸怀和敏锐的洞察力。
总之,《书戴嵩画牛》虽然篇幅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既要勇于质疑权威,也要善于倾听他人,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