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精选 > 学识问答 >

孟子二章全文和翻译

2025-06-11 23:37:03

问题描述:

孟子二章全文和翻译,真的急需答案,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11 23:37:03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所著。书中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及思想,是研究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本文将介绍《孟子》中的两篇经典篇章,并提供其现代汉语的解读。

第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现代汉语解读:

舜从田间劳动中被提拔,傅说在修建城墙时被发现,胶鬲在贩卖鱼盐中脱颖而出,管夷吾从狱中被释放,孙叔敖在海边被启用,百里奚在市场上被重用。

上天要赋予一个人重大使命时,必定会让他经历种种磨难,使他的内心痛苦,身体劳累,饥饿交迫,生活贫困,行为受到阻碍和干扰,以此来锻炼他的意志,增强他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才能被人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敢于直言的谏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威胁,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就知道,忧虑患难能够使人成长,而安逸享乐却会导致灭亡。

第二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现代汉语解读: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即使是一个只有三里的内城和七里的外城的小国,如果四面围攻它也不能取胜。虽然围攻可能占到了有利的时机,但还是不能取胜,这就是因为有利的时机不如有利的地势重要。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储备不是不够多;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更重要。

所以说,限制人民不要靠边界的封锁,巩固国防不要靠山川的险峻,威慑天下不要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违背仁义的人得到的支持就少。支持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得到的支持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那些连亲戚都背叛的政权;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旦作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以上便是《孟子》二章的原文及其现代汉语的解读。这两篇文章不仅反映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