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以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为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以及作品主题。通过这一过程,我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含义,也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在课堂开始时,我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变色龙”这个题目背后可能蕴含的意义。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认为是形容一个人善于变化,有的则觉得是一种讽刺性的比喻。这样的开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后续讨论奠定了基础。
接着,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并分组讨论奥楚蔑洛夫这个角色的行为特点及其变化原因。学生们发现,这位警官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这正是其“变色龙”性格的最佳体现。通过分析具体情节,他们逐渐认识到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如此多变,是为了迎合权势、逃避责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沙俄社会的腐败与不公。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结合现实,谈谈类似现象是否仍然存在于当今社会。学生们踊跃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有人提到网络上的“键盘侠”,有人则联想到某些官员在处理公共事件时的表现。这种联系实际的做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非常有效。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解读复杂的文学作品。
总之,《变色龙》的教学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加深了我对契诃夫作品的理解,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未来,我会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课堂效率,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长。
(注:本文所用时间为2021年8月27日17点5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