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记录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以下是原文及其详细注解: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曰:“寡人愿闻其详。”
孟子对曰:“王请无好小利。小利害大利,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今王发仓廪以赈贫民,使百姓皆得温饱,此乃王道之实也。王若能行此,则天下之民归之若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解:
1. 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2.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3. 河内、河东:地名,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东地区。
4. 凶:荒年,收成不好。
5. 填然鼓之:形容战鼓声震天。
6. 弃甲曳兵:丢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7. 数罟不入洿池:密网不进入池塘捕鱼。
8.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负重。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施行仁政,关注民生,而非单纯依赖军事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