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精选 > 学识问答 >

沁园春长沙译文及写作背景

2025-06-21 22:30:36

问题描述:

沁园春长沙译文及写作背景,急!求解答,求此刻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1 22:30:36

一、原文与译文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在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向北流去。远处群山一片火红,层层树林被染上了秋色;江水清澈见底,无数船只在江面上穿梭往来。雄鹰在高空中翱翔,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弋,万物在这深秋里竞相展现生机。面对广阔的天地,我不禁思索,这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到底谁能主宰它的命运呢?

回忆起过去的岁月,我和许多朋友曾经在这里游玩。那时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我们谈论国家大事,书写激昂的文字,把那些所谓的万户侯看作粪土一般不屑。还记得吗?我们曾在江心奋力划船,激起的波浪阻挡了飞速行驶的船只。

二、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这一年,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毛泽东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坚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现状。

在橘子洲头,毛泽东触景生情,将眼前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融为一体,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更表达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这首词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总之,《沁园春·长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理想与抱负,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