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之一。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完整呈现《学记》的原文,并结合现代视角进行翻译与解读。
原文如下: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学生虽勤苦,犹不能得。教之大患也。
翻译与解读:
“发虑宪,求善良……”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智慧。君子如果想要使民众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的过程。
“玉不琢,不成器……”这一段落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无法成为精美的器具一样,一个人如果不经过学习,就无法通晓大道。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总是把教育放在首位。
“大学之法……”这部分详细阐述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其中提到的“豫”、“时”、“孙”、“摩”,分别指的是预防性教育、适时教育、循序渐进的教学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观摩学习。这些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今之教者……”批评了当时某些教师只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理解能力的现象。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师生的时间精力,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倦学习。这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潜能。
总之,《学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理念,也为今天的教育实践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