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影子的基本特征,了解影子与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用语言描述影子的变化。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 手电筒若干(每组一个)
- 不同形状的玩具或物品(如小汽车、积木、动物模型等)
- 白色纸板或白墙作为“影子幕布”
- 录音设备(可选,用于记录幼儿的表达)
三、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你们知道为什么晚上会有影子吗?影子是怎么来的呢?”鼓励幼儿自由发言,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探索发现(15分钟)
- 教师将手电筒打开,放在教室角落,让光线照射到白墙上。
- 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每组拿到一个手电筒和几个不同的玩具。
- 引导幼儿尝试将玩具放在光下,观察影子的形状变化,并尝试用手电筒改变角度,看看影子会有什么不同。
-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你的玩具影子是什么样的?它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 观察比较(10分钟)
-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玩具的影子:“哪个玩具的影子最长?哪个最短?为什么?”
- 引导幼儿思考:“如果把两个玩具放在一起,它们的影子会怎么样?”
- 让幼儿尝试组合摆放,观察影子的重叠和变化。
4.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整个活动,总结影子的形成原因:“影子是因为光被物体挡住后形成的。”
-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影子,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四、延伸活动建议:
- 在户外开展“找影子”游戏,让幼儿寻找不同物体的影子并画下来。
- 制作“影子剧场”,用纸板剪出各种形状,用手电筒照射,讲述简单的影子故事。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今后可以增加更多生活化的元素,如利用自然光进行探索,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科学思维。
六、注意事项:
- 使用手电筒时注意安全,避免强光直射眼睛。
- 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备注: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