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实践中,药品的正确使用与管理是保障患者健康和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为确保药品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合理性,医疗机构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药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药品从领取、储存、调配、使用到处置的全过程,防止因操作不当或管理疏漏导致的用药错误,降低医疗风险,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一、药品的领取与验收
所有药品必须由具备资质的人员按照规定流程进行领取,并严格核对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批号及有效期。药品到货后应由专人负责验收,确保其外观完好、包装无损、标签清晰。不合格药品应及时退回供应商,严禁流入临床使用。
二、药品的储存管理
药品应根据其性质分类存放,避免阳光直射、高温、潮湿等不利因素影响药效。易燃、易爆、腐蚀性药品应单独存放于专用仓库,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冷藏药品需按要求存放在规定的温度环境中,定期检查记录,确保药品质量不受影响。
三、药品的调配与发放
药品调配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格的药师或医护人员执行,严格按照处方要求进行配伍和剂量计算,杜绝误配、错配现象。发药时应核对患者信息,确保“三查七对”制度落实到位,防止发药错误。
四、药品的使用管理
临床用药应以医生开具的处方为依据,严禁擅自更改或超量使用。对于特殊药品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等,应实行严格的审批和登记制度,确保其合法合规使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五、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及时调查分析,并按规定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以促进药品安全信息的共享与改进。
六、药品的废弃与回收
过期、变质或不再使用的药品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或流入社会。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药品回收点,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防止环境污染和二次污染。
通过以上措施,医疗机构能够有效提升药品使用的安全性与规范性,保障患者用药权益,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推动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