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壈”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它时可能会感到陌生。其实,“坎壈”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源自古代汉语,常用于描述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困顿。
“坎”字本义是坑洼、险阻,引申为困难、障碍;“壈”字则有堵塞、不顺畅之意。合起来,“坎壈”便用来形容人生的艰难曲折,尤其是指仕途不顺、命运多舛、遭遇挫折等情况。在古文中,常用“坎壈”来形容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人,或是处境艰难但依然坚持前行的状态。
例如,在《后汉书·王符传》中就有“坎壈之士,怀才而未遇”的说法,意思是那些有才能但未能得到重用的人。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他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坎壈”常被用来渲染人物的悲情色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就曾用“坎壈”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类词汇的使用,使得作品更具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从现代角度来看,“坎壈”虽然不再频繁出现在日常对话中,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人生难免遇到挫折,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坎壈”所传达的一种精神力量。
总之,“坎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即使前路艰难,也要勇敢前行,正如古人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