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绍箕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前辈的事业或技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器物和技艺传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克绍箕裘”中的“克”意为能够、可以;“绍”是继承的意思;“箕”指用柳条或竹条编织的簸箕,是一种日常工具;“裘”则是指皮衣,古代常用动物毛皮制成。这两个字原本都是具体的物品,但在成语中被引申为父辈所从事的行业或技艺。
据《礼记·学记》记载:“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而“克绍箕裘”最早见于《论语·子张》:“子曰:‘吾与点也!’”虽未直接出现,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儒家对家风、技艺传承的重视。
在实际使用中,“克绍箕裘”多用于称赞某人不仅继承了父亲或前辈的技艺、事业,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一个年轻医生继承了父亲的医术,并在医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就可以说他“克绍箕裘”。
这一成语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传承和职业精神的高度重视。在古代,许多技艺如木匠、铁匠、裁缝等,往往以家庭为单位代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技艺体系。而“克绍箕裘”正是对这种传承方式的高度概括。
需要注意的是,“克绍箕裘”虽然强调继承,但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在理解前辈智慧的基础上,赋予新的生命和价值。
总之,“克绍箕裘”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代表着对传统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