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 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与内涵。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情感共鸣和个性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与坚定。
-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 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人生哲理,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王家新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为了一个目标而不断努力的过程?比如学习、运动、或者实现某个梦想?你们是否曾经觉得前方的路很艰难,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引导学生发言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在山的那边》,讲述的就是一个人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依然不放弃、勇敢前行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思考:
- 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山”和“海”分别代表什么?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整体结构分析
-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发展脉络。
-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山”、“海”、“信念”、“希望”等。
2. 象征意义探讨
- “山”象征着困难、障碍、现实的束缚;
- “海”象征着理想、希望、未来的美好。
- 诗人通过“翻过一座座山”来表现追求理想的艰难与执着。
3. 语言赏析
- 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举例说明:“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表现出一种执着的渴望。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小组讨论:
- 如果你是诗中的“我”,你会如何面对“山”的阻隔?
-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追梦”主题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面对“山”与“海”之间的距离?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充满希望与力量的诗,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路。即使前方是重重山峦,我们也应该勇敢地走下去,因为那片海,就在不远处等待着我们。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山”与“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2. 背诵全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六、板书设计
```
在山的那边
山 —— 困难、现实
海 —— 理想、希望
信念 —— 坚持、奋斗
希望 —— 未来、成功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今后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情感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