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介绍】《礼记·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礼仪、人物言行以及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故事二则”是较为经典的部分,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忠孝、诚信等核心价值观。以下是对这两则故事的原文、翻译与总结。
一、故事一:曾子易箦
原文: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下堂而闻之,曰:“噫!”曾子闻之,曰:“吾闻诸夫子:‘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曾子卒,其子曰:“将为棺椁,必先寝之。”
曾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曾子之丧,公明仪为尸。曾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不以亲丧而废礼。’”
翻译:
曾子生病卧床,乐正子春从堂下听到他的叹息声,说:“唉!”曾子听到后说:“我听老师说过:‘君子不因为一句话就举荐一个人,也不因为一个人而废弃他的话。’”
曾子去世后,他的儿子说:“准备棺材,必须先让他躺好。”
曾子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天下事而亏待亲人。’”
曾子的丧礼中,公明仪担任尸(代替死者接受祭拜的人)。曾子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亲人去世而废弃礼仪。’”
总结:
这一则故事体现了曾子对礼的重视,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坚持遵循礼仪,表现出他对礼制的坚守和对亲情的尊重。
二、故事二:子游问丧
原文:
子游问丧。子曰:“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子游曰:“吾闻诸夫子:‘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吾欲与之易,而不能得也。”
翻译:
子游问关于丧事的问题。孔子说:“丧事要尽快贫穷,死要尽快腐烂。”
子游说:“我听老师说过:‘丧事与其表面的整齐,不如内心的悲痛。’”
孔子说:“我想让丧事变得简单,但做不到。”
总结:
这则故事反映了孔子对丧礼的态度。他认为丧礼应注重内心情感,而非外在形式,强调“情重于礼”,体现出儒家对人性和情感的重视。
三、总结与对比表格
| 内容 | 故事一(曾子易箦) | 故事二(子游问丧) |
| 主题 | 礼仪与亲情 | 丧礼与情感 |
| 核心思想 | 坚守礼仪,尊重亲人 | 情感重于形式 |
| 人物 | 曾子、其子、公明仪 | 子游、孔子 |
| 体现精神 | 忠孝、守礼 | 仁爱、真诚 |
| 教育意义 | 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守礼 | 丧礼应表达真情 |
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礼记·檀弓》不仅是一部礼仪典籍,更是一部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经典。它教导人们在面对生死、亲情与礼仪时,应保持内心的真诚与道德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