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常考文言虚词练习(共18个,对应教材重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阅读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文言虚词更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仅有助于理解古文内容,还能在考试中提高答题准确率。本文将围绕高考中高频出现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系统梳理与练习,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应试能力。
一、文言虚词概述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它们在句中不单独成词,但对句子结构和语义表达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虚词虽然本身没有实际意义,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现出多样的语法功能。
二、高考常考18个文言虚词及例句解析
以下是近年来高考中频繁出现的18个文言虚词,结合教材重点,给出典型例句及解析:
1. 之
- 用法:代词、助词、动词
- 例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 解析:“之”作动词,意为“到……去”。
2. 其
- 用法:代词、副词、语气词
- 例句:其真无马邪?(《马说》)
- 解析:“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3. 而
- 用法:连词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解析:“而”表转折,相当于“却”。
4. 以
- 用法:介词、连词、动词
- 例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解析:“以”作介词,表示“凭借”。
5. 于
- 用法:介词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 解析:“于”表比较,“比……更……”。
6. 则
- 用法:连词
-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解析:“则”表判断,相当于“就是”。
7. 者
- 用法:助词
- 例句: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 解析:“者”用于句尾,引出人物或事物。
8. 也
- 用法:助词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解析:“也”表判断或肯定语气。
9. 焉
- 用法:代词、语气词
-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解析:“焉”相当于“于此”,表示处所。
10. 乎
- 用法:介词、语气词
-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 解析:“乎”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11. 乃
- 用法:副词、连词
- 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解析:“乃”表转折,意为“竟然”。
12. 且
- 用法:连词
- 例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 解析:“且”表递进或让步,“况且”。
13. 若
- 用法:代词、连词
- 例句: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 解析:“若”作代词,意为“你”。
14. 因
- 用法:介词、连词
- 例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 解析:“因”表原因,“依靠”。
15. 何
- 用法:疑问代词、副词
- 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
- 解析:“何”作疑问代词,“什么”。
16. 所
- 用法:助词
-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解析:“所”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17. 盖
- 用法:副词、助词
- 例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 解析:“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18. 矣
- 用法:助词
- 例句: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 解析:“矣”表感叹或完成,相当于“了”。
三、复习建议
1. 积累典型例句:通过大量阅读课文,积累不同语境下的虚词用法。
2. 归纳分类记忆:将虚词按功能分类,如“连词”“助词”等,便于理解和记忆。
3. 做专项练习题:通过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训练,熟悉题型和解题思路。
4. 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意义往往依赖上下文,要养成“语境优先”的思维习惯。
四、结语
文言虚词虽小,却是文言文理解的关键所在。掌握这18个高频虚词,不仅能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为高考语文打下坚实基础。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虚词,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