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是一篇由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散文,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不拔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教材分析部分。《白杨礼赞》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白杨礼赞》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文本。
接下来是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方面,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而难点则在于如何帮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挖掘文章所表达的深层思想,特别是对“北方农民”和“民族精神”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升华”的教学结构。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杨树的相关图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分段精读,品味语言,分析修辞手法;再结合背景资料,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联系现实,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白杨树的精神。
此外,在课堂中我还计划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鼓励学生围绕“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配乐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
最后,教学反思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学生对象征手法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总之,《白杨礼赞》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领悟到生命的力量与民族的脊梁。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