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元宵的全文解释】“元宵”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这一天,人们有赏灯、吃元宵(汤圆)、猜灯谜等习俗,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元宵节也常被描绘得热闹非凡、诗意盎然。许多古诗以“元宵”为题或背景,抒发了对节日的赞美、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以下是一些与“元宵”相关的经典古诗及其全文解释,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文学魅力。
1.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浮。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全文解释: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描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开头“东风夜放花千树”,形象地描绘出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如同千万棵树开满了花朵;“更吹落、星如雨”则进一步渲染了灯火辉煌、繁星点点的盛况。
接下来,“宝马雕车香满路”写出了达官显贵们乘坐华丽的马车,街上香气四溢;“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则描绘了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的场景,鱼龙灯舞动,灯火通明。
后半部分转入人物描写:“蛾儿雪柳黄金缕”形容女子们佩戴的装饰,美丽动人;“笑语盈盈暗香浮”则写出她们轻声细语、香气弥漫的情景。最后几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词人在人群中苦苦寻找心上人,最终在灯火稀疏处偶然相遇的惊喜与感动。
整首词既有对元宵节热闹场面的生动描绘,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寄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2. 《元宵》——唐寅(唐伯虎)
原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全文解释:
这首诗是明代才子唐寅所作,语言简洁而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的元宵节情景,表达出对旧人、旧情的怀念之情。
前两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绘了去年元宵节的温馨场景:街上的花灯璀璨如昼,月亮升到柳梢头,正是恋人相约的时刻。
后两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则转为今昔对比,虽然月亮和灯光依旧,但去年的那个人却已不在身边,令人不禁泪洒衣襟。
全诗以元宵节为背景,借景抒情,情感细腻,表现出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
3. 《元宵》——王镃
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全文解释: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充满了浪漫与欢愉的氛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形容灯火辉煌、花灯璀璨,仿佛银河倒挂,桥梁上灯火通明;“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则描绘了人们骑马穿行于街头,明月伴随着行人,营造出一种流动的美感。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描写了街头艺人和歌女们的表演,她们穿着艳丽,边走边唱,充满生机;“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则是说元宵节之夜,城门不关,人们尽情游玩,不愿时间流逝。
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与欢乐。
结语:
“元宵”不仅是传统节日的象征,也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节日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好情感的珍视。无论是辛弃疾笔下的“灯火阑珊”,还是唐寅心中的“泪湿春衫”,都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诗意。
如果你也喜欢古典诗词,不妨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读一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