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教学随笔(陈莉丽)】在语文课堂中,每一篇课文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能看到不同的风景。而《麻雀》这篇课文,不仅是学生认识自然、理解生命的重要窗口,更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情感与责任的绝佳素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在备课时反复琢磨如何让文本“活”起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麻雀》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蕴含的母爱与勇气却深深打动了我。当我第一次读到“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遮住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这一段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母爱,是本能的,也是伟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转而采用“情境体验+问题引导”的方式。比如,在讲解“老麻雀为什么敢面对猎狗”这个问题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麻雀,被大灰狗追赶,身边只有母亲。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更容易代入角色,感受到那种紧张与恐惧,也更能体会老麻雀的勇敢与无私。
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老麻雀的行为是出于本能,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母爱的体现。这些不同的观点,正是课堂活力的来源。通过讨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
当然,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在讲完《麻雀》之后,我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写一封给“老麻雀”的信。这封信可以是对它的感谢,也可以是对它的安慰。没想到,很多学生写得非常感人,有的说:“老麻雀,你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妈妈。”还有的写道:“谢谢你保护了小麻雀,你是真正的英雄。”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更加坚信,语文课不应只是语言的训练,更应该是心灵的触动。而《麻雀》这篇课文,正是这样一种力量的体现。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感受到爱的坚韧。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用更多有温度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