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雁的典故】“落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意象,常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甚至美得让飞鸟都为之倾倒,从而“落下”。这一典故最早源于西汉时期的王昭君。她因美貌出众,被选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传说她在出塞途中,看到大雁飞翔,不禁感叹自己命运多舛,泪洒衣襟,大雁仿佛也被她的美貌与哀愁所感动,纷纷落下,因此有了“落雁”的典故。
“落雁”不仅代表了极致的美丽,也象征着一种凄美与牺牲的精神。在后世的诗词、戏曲、绘画中,“落雁”成为描绘女性美貌与命运的重要符号。
“落雁”一词源自王昭君的故事,用以形容女子美貌非凡,连飞鸟也为之动容。它不仅是对美的赞美,也隐含了命运的无奈与悲剧色彩。在文学艺术中,“落雁”常被用来比喻女子的绝色与哀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
表格:落雁典故简要介绍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来源 | 西汉时期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
| 出处 | 《汉书·元帝纪》、《后汉书·南匈奴传》等史书 |
| 含义 | 形容女子容貌极美,连飞鸟也因之落下的意境 |
| 文化象征 | 美貌、哀愁、命运、牺牲精神 |
| 常见使用 | 古代诗词、戏曲、绘画等文艺作品 |
| 代表人物 | 王昭君(历史人物) |
| 延伸意义 | 表达对美好事物易逝、命运无常的感慨 |
通过这一典故,我们不仅了解了“落雁”背后的历史故事,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