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窃读记》教案_4】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提升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 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在“窃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复杂心理,体会其对书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无奈。
- 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文录音、练习题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林海音的相关资料,思考自己是否有类似“偷看”的经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因为太喜欢一本书而偷偷看的情况?”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窃读”这一主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句。
2. 初步理解: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海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时代背景。
3. 梳理结构: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时间顺序和情感变化。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重点段落分析
- 分析“我跨进书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等句子,体会“窃读”的艰难与执着。
- 讨论“害怕被发现”与“渴望读书”之间的矛盾心理,感受作者的内心挣扎。
2. 语言品味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 比如:“书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书的强烈渴望。
3. 情感体验
-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求知”的理解,激发情感共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角色扮演:请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我”、店员、母亲等),模拟课文场景,加深对人物心理的理解。
2. 联系现实:讨论在当今社会中,“窃读”是否还存在?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学习和阅读?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调“热爱读书”与“珍惜机会”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曾经“偷偷”做的一件事,并说说你的感受。
2. 阅读林海音的其他作品,写一份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
《窃读记》
——林海音
窃读的艰辛
对书的热爱
心理的矛盾
知识的渴望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心理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后续可加强文本细读训练。
---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符合教学实际,适合小学或初中语文教学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