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考试题及答案】《安塞腰鼓》是当代著名作家刘成章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陕北高原上的传统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为描写对象,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强烈的节奏感,展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豪迈与坚韧。这篇文章常被选入语文教材,成为中考、高考中的阅读理解题材料之一。以下是一份关于《安塞腰鼓》的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 )
A. 老舍
B. 刘成章
C. 鲁迅
D. 巴金
答案:B
2. 文中“安塞腰鼓”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民间艺术?( )
A. 江苏
B. 山东
C. 陕西
D. 四川
答案:C
3.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兀(tū wù)
B. 骤雨(zhòu yǔ)
C. 大概(dà gài)
D. 颤动(chàn dòng)
答案:D
4.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拟人
B. 排比
C. 比喻
D. 对偶
答案:B
5. 文章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自由的渴望
B. 对传统的赞美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1. 安塞腰鼓是______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______气息。
答案:陕西;黄土高原
2. 文中通过描写腰鼓的声响、舞姿和气势,表现了黄土高原人民______的精神风貌。
答案:粗犷豪放
3. 作者在文中写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这是一种______的描写手法。
答案:夸张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 请简要概括《安塞腰鼓》的主题思想。
答:文章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热烈场面,展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豪迈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与歌颂。
2. 文中多次使用“隆隆”“隆隆”这样的拟声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种重复的拟声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鼓声的震撼,感受到腰鼓表演的热烈氛围。
3. 作者为什么说“好一个安塞腰鼓!”?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这句话是全文的高潮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强烈赞叹。它不仅表现了腰鼓的壮观场面,也象征着黄土高原人民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阅读理解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将腰鼓的动作比作“骤雨”“旋风”“乱蛙”等自然现象,形象地描绘出腰鼓表演的动感与力量;同时,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语势,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进一步渲染了表演的热烈氛围。
五、作文题(20分)
请以“我眼中的安塞腰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内容真实、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提示: 可从安塞腰鼓的历史、文化内涵、表演形式、个人感受等方面展开写作,结合自身经历或想象,写出对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认识。
总结: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气质。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复习,掌握重点,取得优异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