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精选 > 学识问答 >

孟子告子下原文翻译

2025-07-05 08:07:36

问题描述:

孟子告子下原文翻译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5 08:07:36

孟子告子下原文翻译】《孟子·告子下》是《孟子》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主要探讨人性、道德修养与治国之道。本篇通过孟子与弟子或他人的对话,阐述了“性善论”、“仁义礼智”的思想,并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以下为《孟子·告子下》的原文及翻译总结,结合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内容。

一、

《孟子·告子下》共分为多个段落,每段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人性、教育、修身、治国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段,常被引用作为励志名言。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来加以培养。他强调“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是人性中固有的美德。同时,他也指出,治国必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稳固国家。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古代圣王因为有不忍人的心,所以才施行不忍人之政。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人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具有这四种端绪,就像有四肢一样自然。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现在有人突然看见小孩要掉进井里,都会产生惊惧和同情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并不是为了与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为了在乡邻朋友中博得美誉,更不是因为讨厌那声音才这样做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由此可见,没有同情心的人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人不是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把重任交给这个人,必定先让他内心痛苦,身体劳累,饥饿疲惫,使他身处困境,行为受到扰乱,以此来震动他的心志,磨练他的性格,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三、核心思想归纳

主题 内容要点
人性本善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心中有“四端”,即仁、义、礼、智的萌芽。
教育的重要性 强调后天学习和修养对人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仁政思想 治国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才能获得百姓支持。
艰难成才 成就大事之前,必经磨难,以锻炼意志和能力。

四、结语

《孟子·告子下》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人性、教育与治国的重要理论依据。其语言精炼、逻辑严密,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与理解此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修养,并在实践中践行仁义之道。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