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属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文章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现象,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强调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应有选择地进行甄别与改造,而非全盘接受或一味排斥。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理解作者提出的“拿来主义”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2.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对文化现象的辨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掌握作者论证的方法和逻辑结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避免盲目跟风或盲目排外。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外来文化,比如西方节日、外国影视作品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文化?是全盘接受还是坚决抵制?”引出课题《拿来主义》。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
- “拿来主义”具体指什么?
-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错误的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0分钟)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以下几部分:
- 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的两种极端态度——“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并批评其危害。
- 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强调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第三段:以“大宅子”作比喻,形象地说明“拿来主义”的做法。
- 第四段:进一步阐述“拿来主义”的精神,强调要有选择地吸收。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4. 讨论交流,拓展延伸(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送去主义”或“闭关主义”的现象?
-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你认为“拿来主义”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 总结提升(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拿来主义”不仅是对文化的处理方式,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倡导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时,保持理性判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 布置作业(2分钟)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 收集一个现实生活中“拿来主义”实践的例子,准备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此处可配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文章主旨与关键词。)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鲁迅的语言风格不够熟悉,今后可在课前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八、结束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更是一种值得我们终身践行的生活态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学会理性思考,善于辨别,真正做到“拿来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