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那些事李秀华续写】小时候,我总爱坐在老屋门前的石阶上,看天边的云慢慢飘过。那时候,家里只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日子过得简单,却也踏实。可谁能想到,后来的日子会变得这么复杂呢?
那年我十岁,父亲在工地出了一场意外。那天早上他出门时还笑着说:“今天不忙,晚上回来给你带糖吃。”结果到了傍晚,邻居匆匆跑来告诉我,说爸爸被砸伤了,正在医院抢救。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了一下。
母亲哭得说不出话来,她一直抱着我的手,像是怕我也突然消失一样。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稳固。从那以后,家里的一切都变了。父亲不能干活了,家里的经济来源断了,母亲开始白天去附近的裁缝铺帮忙,晚上还要做些手工活补贴家用。
我那时候才明白,原来“家”不只是一个地方,更是责任和牵挂。我开始学着帮母亲分担一些事情,比如去菜市场买菜,或者帮她整理缝纫机上的线头。虽然我做得并不好,但母亲总是笑着说:“你长大了。”
后来,父亲的身体慢慢恢复了一些,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干重活了。他开始在家里做些小买卖,卖些日用品,靠这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而我,则在学校的课余时间打工,去餐馆端盘子、发传单,只为能多赚点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那段时间,我常常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路灯下自己的影子,心里想着未来的路到底在哪里。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那场事故,我们的生活会不会不一样?可是,命运从来不会给我们选择的机会,它只是默默地把我们推向前方。
直到有一天,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位老师,她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找我谈话。她说:“孩子,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不要害怕困难,只要你不放弃,未来一定会更好。”
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努力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我知道,只有自己变强了,才能真正改变家里的状况。
几年后,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了那个小村庄。临走那天,母亲站在村口送我,眼里满是不舍。她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记住,无论走到哪里,家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我已经在城市里安了家,有了自己的事业。每当我回想起那段日子,心中总是充满感激。因为正是那些艰难的岁月,让我学会了坚强,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家。
或许,“咱家那些事”并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它却是我生命中最真实、最珍贵的记忆。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的风雨,也让我懂得了亲情的分量。
这就是我家的故事,平凡却温暖,简单却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