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虬卧龙的成语解释】“盘虬卧龙”是一个形容人或事物具有非凡才能但尚未被世人所知的成语。它常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暂时未被重用,或者指某些事物虽然外表不起眼,但内在潜力巨大。
该成语源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描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后人用“盘虬卧龙”来形容诸葛亮虽隐居山林,却有经世之才,寓意深邃。
成语解析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盘虬卧龙 |
| 拼音 | pán qiú wò lóng |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 释义 | 形容有才华的人未被发现或未被重用,如同盘绕的虬龙一样潜藏在暗处。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才或事物的潜在价值,带有褒义色彩。 |
| 近义词 | 隐而不露、怀才不遇、大器晚成 |
| 反义词 | 声名显赫、出类拔萃、锋芒毕露 |
| 例句 | 他虽身处基层,却有盘虬卧龙之才,终有一日会脱颖而出。 |
成语延伸理解
“盘虬卧龙”不仅用于形容人,也可用于描述某种状态或趋势。例如,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某些企业或技术虽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可以称为“盘虬卧龙”。
此外,这一成语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借以表达对人才的期待和尊重,强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理念。
通过了解“盘虬卧龙”的含义及其使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日常交流与写作中灵活运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