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主人公是谁】“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常用来形容在一场行动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遭受了双重损失。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涉及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
“赔了夫人又折兵”最早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讲述的是东吴大都督周瑜设计骗娶刘备之妻孙尚香,企图借此控制刘备,结果反被诸葛亮识破,导致计划失败,不仅失去了美人,还损兵折将。
该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因小失大的后果,常用于讽刺那些谋划不周、结果适得其反的行为。
二、主人公是谁?
根据成语的出处和故事内容,“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主人公是:
- 周瑜(东吴大都督)
- 诸葛亮(蜀汉军师)
虽然成语表面上讲的是周瑜的失败,但真正使他陷入困境的是诸葛亮的智谋。因此,这是一场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
三、总结与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 出处 |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
| 主人公 | 周瑜(东吴大都督)、诸葛亮(蜀汉军师) |
| 故事背景 | 周瑜设局骗娶孙尚香,意图控制刘备,却被诸葛亮识破 |
| 成语含义 | 指因谋划不当,导致既失去重要的人或物,又造成损失 |
| 体现人物 | 周瑜:计谋失败;诸葛亮:智勇双全 |
四、结语
“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是对周瑜一次失败策略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智慧与谋略的重要性。诸葛亮的机智与周瑜的自负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故事之一。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做事需谨慎谋划,不可盲目自信,否则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