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及第5课时及里程)】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掌握了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开始接触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第三单元“加与减”正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加减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第五课时的内容围绕“里程”展开,是一节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紧密结合的课程。
“里程”通常指的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比如汽车行驶的路程、火车运行的路线等。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或路线图,学习如何根据已知的起点和终点,计算出一段行程的总长度,或者比较不同路线之间的长短。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理解“里程”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里程”是表示距离的一个单位,能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
2. 掌握加减法在里程计算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两站之间的距离、比较不同路线的长短等。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路线图,提高学生从图形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简单的路线图,例如从学校到公园的几条不同路线,让学生分别计算每条路线的总里程,并比较哪一条最短或最长。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从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如用尺子测量地图上的距离,再换算成实际里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里程”的意义。
在练习环节中,可以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题目,例如:“小明从家出发去超市,走了350米,又从超市走到学校,走了280米。他一共走了多少米?”或者“一辆公交车从A站到B站共行驶了120公里,从B站到C站行驶了95公里,那么从A站到C站一共是多少公里?”这些题目都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里程”这一课时不仅是对加减法的综合应用,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还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