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二、三章习题答案】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第二章和第三章通常涵盖了碳氢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反应机理以及官能团的基本性质等内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这两章部分典型习题的解答与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烃类化合物
1. 请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a)CH₃CH₂CH(CH₃)CH₂CH₃
(b)(CH₃)₂C=CHCH₂CH₃
(c)CH≡C–CH₂–CH₃
解答:
(a)该分子为支链烷烃,主链应选择最长的碳链。从左往右数,最长链为5个碳原子,因此主链为戊烷。支链为一个甲基,位于第三个碳上。因此,正确命名为 3-甲基戊烷。
(b)该分子为烯烃,主链为5个碳原子,双键位于第二个碳上,且有一个甲基支链。因此,系统命名为 2-甲基-2-戊烯。
(c)该分子为炔烃,主链为4个碳原子,三键位于第一个碳上,因此命名为 1-丁炔。
第三章:官能团与反应类型
2. 比较醇、醚、醛、酮的极性大小,并说明原因。
解答:
- 醇(R–OH):由于羟基中含有O–H键,具有较强的氢键能力,极性最强。
- 醚(R–O–R):氧原子带有孤对电子,可形成偶极矩,但无氢键,极性低于醇。
- 醛(R–CHO):羰基(C=O)具有强极性,但由于醛基中没有氢原子,无法形成氢键,极性次于醇。
- 酮(R–CO–R):同样含有羰基,极性与醛相近,但由于没有α-H,极性略弱于醛。
因此,极性顺序为:醇 > 醚 > 醛 ≈ 酮。
3. 解释为什么醛比酮更容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解答:
醛中的羰基碳连接的是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烃基,而酮中的羰基碳则连接两个烃基。由于醛的羰基碳上的取代基较少,空间位阻较小,且醛的羰基碳更易受到亲核试剂的攻击。此外,醛的羰基碳带有部分正电荷,使得其更容易被亲核试剂进攻。因此,醛比酮更容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4. 写出乙醛与HCN反应的主要产物,并解释反应机理。
解答:
乙醛(CH₃CHO)与HCN反应生成 氰醇(CH₃CH(OH)CN)。反应机理如下:
1. 亲核加成:HCN中的CN⁻作为亲核试剂,进攻乙醛中的羰基碳,形成中间体。
2. 质子转移:随后,水分子或酸催化下,发生质子转移,最终生成稳定的产物——β-羟腈。
此反应是典型的亲核加成反应,常用于合成含氰基的化合物。
总结
通过以上练习题的解答,可以加深对有机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的理解。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做练习题,结合画结构式、分析反应机理等方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注意区分不同官能团的性质和反应特点,有助于在考试和实际应用中灵活应对。
如需更多习题详解,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