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会昌原文及翻译】《清平乐·会昌》是毛泽东于1934年夏天在江西会昌时所作的一首词,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与作者坚定的信念。这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一、
《清平乐·会昌》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作品,通过描绘会昌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在困难时期仍保持乐观和坚定的革命精神。全词以“莫道君行早”起笔,引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接着描写山间晨雾、山势险峻,表现出自然环境的艰难;最后以“踏遍青山人未老”收尾,体现作者不畏艰险、继续奋斗的决心。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别说你走得很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
| 霜晨归雁,乱云残照,谁主沉浮? | 晨霜中归来的雁群,乱云中残留的阳光,谁来主宰这沉浮的命运? |
|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起伏,延亘千里。 | 会昌城外的高山,连绵不断,延伸千里。 |
| 多少往事,凭谁问? | 多少往事,谁能问呢? |
| 一钩残月,斜挂在东岭,照我征衣。 | 一弯残月,斜挂在东岭,照着我的征衣。 |
| 血染红霞,风卷残云,万里江山如画。 | 血染红霞,风卷残云,万里江山如画。 |
| 且将心事付瑶琴,唱尽人间悲欢。 | 把心中的事寄托在瑶琴上,唱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
| 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中华崛起。 | 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中华民族的崛起。 |
三、创作背景简述
1934年,红军面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当时在江西会昌工作。虽然外部环境艰苦,但他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清平乐·会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体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坚韧。
四、艺术特色
- 语言凝练:全词用词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
- 意象丰富:通过“霜晨”、“残月”、“乱云”等自然景象,营造出苍凉而壮美的氛围。
- 情感深沉: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希望,情感层次丰富。
五、结语
《清平乐·会昌》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词作品,更是毛泽东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它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