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香而酒冽还是洌】“泉香而酒冽”出自《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笔下的名句。原文为:“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其中,“泉香而酒冽”一句,历来在学术界和语文教学中存在争议,主要在于“冽”字的正确写法是否应为“冽”或“洌”。
一、字义辨析
| 字 | 拼音 | 意思 | 常见用法 | 是否符合原文 |
| 冽 | liè | 寒冷、清冷 | 多用于形容水、风等 | 否(原句应为“洌”) |
| 洌 | liè | 清澈、清亮 | 多用于形容酒、水等 | 是(原句应为“洌”) |
从字义来看,“冽”多用于形容寒冷、冷气,如“寒冽”;而“洌”则强调清澈、纯净,常用于描述水质或酒质。因此,“泉香而酒洌”更符合语境,意为“泉水清香,酒水清冽”。
二、历史文献与版本考证
根据历代《醉翁亭记》的版本来看,大多数古籍中均写作“泉香而酒洌”,如:
- 宋代刻本《欧阳文忠公集》
- 明代《四库全书》收录版本
- 清代《古文观止》等经典选本
现代教材中,也有不少采用“泉香而酒冽”的写法,可能是由于误读或书写习惯所致。
三、教学与使用建议
| 项目 | 建议 |
| 教学参考 | 应以“泉香而酒洌”为准,结合字义进行讲解 |
| 阅读理解 | 注意区分“冽”与“洌”的区别,避免混淆 |
| 书写规范 | 正确写法为“洌”,尤其在正式场合不宜使用“冽” |
四、总结
“泉香而酒冽还是洌”这一问题,本质上是对古文中一字多义现象的探讨。从字义、历史文献和现代教学实践来看,“泉香而酒洌”更为准确,符合欧阳修原文的表达意图。学习者在阅读古文时,应注重字词的准确理解和语境分析,避免因字形相似而造成误解。
表格总结:
| 问题 | 答案 |
| “泉香而酒冽还是洌”哪一个是正确的? | “泉香而酒洌” |
| “冽”和“洌”哪个更合适? | “洌”更合适 |
| 历史文献中如何记载? | 多数版本为“泉香而酒洌” |
| 教学建议 | 应以“泉香而酒洌”为准 |
| 书写规范 | 正确写法为“洌”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泉香而酒冽”虽常见,但“泉香而酒洌”才是更符合古文原意的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