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掌握主要人物形象及神话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娲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和意义,体会其精神内涵。
-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神话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女娲补天》相关图片、音频)
- 教学挂图或板书设计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神话——《女娲补天》。”
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片段,展示女娲补天的画面,引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
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从文中看到了什么?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3. 精读品析(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
- 介绍天地初开,水火肆虐,人类遭受苦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灾难的严重性。
- 女娲决定补天,她寻找五彩石、炼石补天。通过朗读和提问,让学生体会女娲的决心与毅力。
- 第三段:补天成功,世界恢复和平。引导学生思考:女娲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她的行为给你怎样的启示?
4. 情境再现(10分钟)
请几名学生扮演女娲、天神、百姓等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并给予评价。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提问:“除了《女娲补天》,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补充,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并总结神话故事的特点:充满想象力、蕴含深刻寓意、反映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追求。
6.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女娲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最后布置作业: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女娲”,谈谈你对她最深的印象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内涵。课堂互动积极,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神话背后的文化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