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全国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汇编】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考查学生古文理解能力的重要部分。从2016年至2018年,全国卷的文言文试题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涵盖了历史人物传记,也涉及了古代典章制度和哲学思想。通过对这三年真题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文言文命题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体现出对考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
一、选材特点
2016至2018年的全国卷文言文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如《宋史》《明史》《旧唐书》等正史中的片段,内容贴近历史,语言规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选自《宋史·范仲淹传》,讲述范仲淹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的事迹;2018年全国卷Ⅱ则选取了《后汉书·王符传》,展示了东汉时期士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此外,近三年的文言文材料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如官职名称、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这些内容往往成为答题的关键点。
二、题型结构
文言文阅读题通常包括四个小题:实词解释、虚词辨析、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其中,实词和虚词是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常见文言实词的多义性和虚词的用法。例如,“之”“以”“于”等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变化,常常成为考生失分的“重灾区”。
翻译题则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原文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通顺表达。这部分不仅考查语言转换能力,还考验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程度。
三、备考建议
针对文言文的复习,建议考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积累常见实词与虚词: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高频词汇的多种含义及用法。
2. 熟悉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等,有助于提高翻译准确性。
3. 强化语感训练: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培养对文言文的敏感度。
4. 注重文本整体理解:在做题时,不能只关注字词,还要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四、总结
2016至2018年的全国卷文言文试题,体现了高考语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也反映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深度的更高要求。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深入研究和系统训练,考生可以在文言文阅读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高考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