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软式内镜作为重要的诊疗工具,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多个部位的检查与治疗。然而,由于其结构复杂、使用频繁,若清洗消毒不彻底,极易引发交叉感染,威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6年发布了《常见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号:WS 507-2016),为医疗机构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操作依据。
本规范明确了软式内镜从使用后到再次使用的全过程管理要求,涵盖了清洗、消毒、灭菌、储存等多个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标准化流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相关感染的发生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首先,在清洗环节,规范强调“先清洗后消毒”的基本原则。每次使用后的内镜应立即进行初步清洗,去除表面可见的有机物和污染物。清洗过程中需使用专用的清洗液,并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冲洗、刷洗和擦拭,确保内镜各部件清洁无残留。
其次,消毒环节是整个流程中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内镜类型和使用场景,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高温灭菌方式进行处理。规范中详细列出了各类消毒剂的适用范围、浓度配比、作用时间等参数,要求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条件合理选择,并定期监测消毒效果,确保达到预期的灭菌水平。
此外,规范还对内镜的储存提出了明确要求。清洗消毒后的内镜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柜内,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防止细菌滋生。同时,应建立内镜使用登记制度,记录每次使用、清洗、消毒及维护情况,便于追溯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WS 507-2016不仅是一份技术性文件,更是一份指导性的管理手册。它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配备专业人员并定期培训,提升整体操作水平。同时,鼓励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内镜使用与维护的数字化监管,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总之,《常见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为我国软式内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该规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切实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严谨细致,才能真正发挥软式内镜在临床中的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