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颐和园资料】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郊,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研究者。
以下是对颐和园相关资料的总结与整理:
一、基本概况
| 项目 | 内容 |
| 地理位置 | 北京市海淀区,西邻圆明园,东接清华大学 |
| 建造时间 | 清朝乾隆年间(1750年)开始修建,光绪年间重建 |
| 原名 | 清漪园 |
| 现名 | 颐和园(1888年更名为“颐和园”) |
| 占地面积 | 约290公顷 |
| 湖泊面积 | 约3.4平方公里(昆明湖) |
| 建筑数量 | 超过2000座建筑物 |
| 文化遗产 | 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列入) |
二、主要景点介绍
颐和园由多个区域组成,包括昆明湖、万寿山、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等,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景观和历史背景。
| 景点名称 | 特点简介 |
| 昆明湖 | 颐和园的核心水域,面积广阔,湖面如镜,景色宜人 |
| 万寿山 | 园内最高点,上有佛香阁、排云殿等重要建筑 |
| 长廊 | 中国最长的走廊,全长728米,彩绘丰富,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
| 佛香阁 | 位于万寿山巅,为全园制高点,象征皇权与宗教 |
| 十七孔桥 | 连接东堤与南湖岛,桥身有17个桥洞,造型精美 |
| 排云殿 | 位于万寿山前,是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建筑宏伟 |
三、历史沿革
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最初建于1750年,名为清漪园,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重修颐和园”名义进行重建,并将其作为避暑和政治活动场所。此后,颐和园成为清朝末期的重要皇家园林。
四、文化价值
颐和园不仅是皇家园林的典范,还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佛教文化、风水理念等多种元素。其建筑布局讲究对称与和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颐和园也是清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见证,许多历史事件在此发生。
五、旅游信息
- 开放时间: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30-18:0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7:00-17:00
- 门票价格:成人票约30元,学生票半价,老人及儿童免票
- 最佳游览时间:春秋季节,气候宜人,景色最美
六、保护与管理
颐和园自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其生态环境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游客体验,使这一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利用。
总结: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一部活的历史书。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记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无论是从历史、艺术还是生态角度来看,颐和园都值得人们深入探索与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