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16页)】一、教学背景分析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属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主题下的重要篇目。该诗以雄浑激昂的语言歌颂了黄河的壮丽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还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
-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 理解《黄河颂》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 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
- 如何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黄河风光图片、相关音乐、朗诵视频等)。
- 教学参考书及相关资料。
- 学生预习任务单。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及创作背景。
- 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五、教学过程设计(共16页)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黄河奔腾的视频或图片,营造氛围。
-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黄河的认识和感受。
2. 介绍作者与背景(5分钟)
- 简要介绍光未然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 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说明诗歌的时代意义。
3. 初读课文(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 整体感知(5分钟)
- 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主题。
第二课时:精读与品析
1. 分段朗读与赏析(15分钟)
- 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逐段讲解。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惊涛”、“巨浪”、“英雄”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2.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
- 举例讲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 让学生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并尝试仿写。
3. 情感体验与朗读指导(10分钟)
- 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
-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强调语气、节奏和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拓展与升华
1. 小组讨论(10分钟)
- 设计讨论题:
- 黄河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哪些精神力量?
- 联系现实,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2. 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 鼓励学生搜集关于黄河的其他作品或相关历史故事,进行分享。
3. 写作练习(10分钟)
- 布置写作任务:“我心中的黄河”。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黄河或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四课时:总结与评价
1. 总结归纳(5分钟)
-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 强调诗歌的情感价值与文化意义。
2. 课堂评价(5分钟)
- 通过提问、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
3.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课后练习题。
- 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设计(简要)
```
《黄河颂》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二、诗歌内容
三、修辞手法
四、情感表达
五、拓展延伸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朗读为主线,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同时,在拓展环节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八、教学资源推荐
- 《黄河颂》朗诵音频
- 《黄河大合唱》完整版
- 光未然相关作品集
- 中国地理与文化相关书籍
九、附录
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表
3. 教学流程图
4. 学生作业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