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文字应用综合练习题(含答案)】在高考语文考试中,语言文字应用部分是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以下是一份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应用综合练习题”,并附有参考答案,供同学们练习与巩固。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炽热(chì)
B. 拘泥(ní)
C. 倾轧(yà)
D. 纤维(xiān)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因为生病了,所以今天没来上课。
B. 我们要发扬传统美德,弘扬社会风气。
C.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都清楚明白。
D.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增长了见识。
3.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问:“你去哪?”
B. 他问:“你去哪”?
C. 他问:“你去哪”
D. 他问:“你去哪?”
4.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这个人很固执,真是“顽固不化”。
B. 这件事办得非常顺利,简直是“天衣无缝”。
C. 他做事总是“瞻前顾后”,缺乏勇气。
D. 他说话总是“言简意赅”,让人听不懂。
5. 下列诗句中,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 明月松间照
B. 大漠孤烟直
C. 飞流直下三千尺
D. 野径云俱黑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2.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
3. “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出自杜甫的《望岳》。
5. “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歧义句”,并分析其成因。
2.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写作中的逻辑性与条理性。
四、阅读理解(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以其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然而,也有人担忧网络语言会对传统语言造成冲击,甚至影响青少年的语言规范意识。
对此,专家指出,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合理引导,完全可以与传统语言和谐共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既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放任自流。
1. 文中提到“网络语言”的特点是什么?(3分)
2. 作者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怎样的?(4分)
3. 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关系?请简要阐述。(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3. A
4. C
5. D
二、填空题
1. 留取丹心照汗青
2. 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天涯若比邻
4. 一览众山小
5.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简答题(略)
四、阅读理解
1. 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
2. 作者认为网络语言并非有害,应合理引导,与传统语言和谐共存。
3. (开放性答案,可围绕“合理引导、加强规范教育、增强语言素养”等方面展开论述。)
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帮助考生熟悉高考语言文字应用的题型和考点,还能提升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多加练习,夯实基础,从容应对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