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7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晚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晚春”这首诗,虽非教材正文,但因其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常被作为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它出自唐代诗人韩愈之手,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晚春》原文如下:
> 草木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 杨花榆荚无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春末夏初的景致,既有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惋惜,也有对万物争艳的赞叹。首句“草木知春不久归”,点明了季节更替的必然性,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珍贵。次句“百般红紫斗芳菲”,则生动地描绘了百花争艳的盛况,表现出春天最后的繁华与美丽。
后两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则是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情感的寄托。杨花和榆荚虽然没有花朵那样鲜艳夺目,却也能随风飘舞,如雪般纷飞,为春天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这种看似平凡的意象,实则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不同形态的尊重与欣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杨花榆荚”一样的人或事?他们虽不耀眼,却也有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此外,“晚春”一诗还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它告诉人们,即使在事物即将结束的时候,依然可以展现出独特的美。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对人生的一种启示:珍惜当下,把握每一个瞬间,才能让生命更加精彩。
总之,《晚春》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古诗。它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心灵在诗意中得到滋养与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