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实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古文教学一直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力与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刚接触文言文,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他们也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并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次课例为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是一篇简短而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课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的名士王戎,在看到路边的李子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争先恐后地去摘,而是冷静分析,认为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因为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路人摘光了。最终他的判断得到了验证,从而体现了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课堂开始时,教师通过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看到路边有好吃的东西,你会怎么做?”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情境。接着,教师出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并带领学生齐读题目,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内容。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师采用了“读—译—悟”的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然后结合注释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意思;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王戎的聪明与智慧。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在分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
课堂中还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王戎不摘李子?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如果你是王戎,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遇事要动脑筋,不能盲目跟风”,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同时,布置了拓展作业,如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讲述自己生活中一次“冷静判断”的经历。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既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通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历史人物的故事,更学会了如何在面对问题时保持理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