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牡丹沈括文言文练习含答案(1页)】《正午牡丹》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则关于植物与光线关系的小故事。文章虽短,却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观察力,是文言文学习中较为经典的内容之一。
原文:
“余尝见牡丹于正午,其色甚艳;至暮,则渐暗。或问其故,曰:‘日中之光,其色最明,故花亦鲜。’”
翻译:
我曾经在中午时分看到牡丹花,颜色非常鲜艳;到了傍晚,颜色就渐渐变暗了。有人问我这是为什么,我说:“中午的阳光最明亮,所以花朵也显得格外鲜艳。”
练习题: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尝:_________
(2)甚:_________
(3)或:_________
(4)故:_________
2. 翻译句子:“余尝见牡丹于正午,其色甚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提到“日中之光,其色最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态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沈括通过这个小故事想表达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尝:曾经
(2)甚:很、非常
(3)或:有人
(4)故:所以
2. 我曾经在中午时分看到牡丹花,颜色非常鲜艳。
3. 这句话说明了中午时分的阳光最为明亮,因此花朵的颜色更加鲜艳。
4. 作者对自然现象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态度。
5. 沈括通过这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和理性思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初步探索精神。
总结:
《正午牡丹》虽然篇幅简短,但内容深刻,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也展现了古代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科学精神。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