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情境,理解“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下的植树问题规律,掌握其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测—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三种不同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 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三、教学准备:
- 教具:课件、小树模型、直尺、练习纸等。
-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表格、铅笔、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绿化带里种树时,是怎么安排的吗?比如一条路长10米,每隔2米种一棵树,一共能种几棵?”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 提出问题:
“如果一条路长2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问需要种多少棵树?”
2. 学生尝试解答:
鼓励学生用画图或列式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请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路。
3.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以下三种情况:
- 两端都种树;
- 只种一端;
- 两端都不种。
4. 总结规律:
通过学生汇报和教师引导,得出以下结论:
- 两端都种:棵数 = 间隔数 + 1
- 只种一端:棵数 = 间隔数
- 两端都不种:棵数 = 间隔数 - 1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基础题:
- 一条长15米的小路,每隔3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共需种多少棵?
- 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24米,每隔6米种一棵树,是否要种两头?
2. 拓展题:
-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10个路灯,每两个路灯之间相距8米,问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类似的问题,如挂灯笼、安装电线杆等。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间隔问题”,并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
植树问题
┌───────────────┐
│ 两端都种│
│ 棵数 = 间隔数 + 1 │
├───────────────┤
│ 只种一端│
│ 棵数 = 间隔数│
├───────────────┤
│ 两端都不种│
│ 棵数 = 间隔数 - 1 │
└───────────────┘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逐步构建数学模型。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