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移及教案及教学设计(4页))】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中的一个知识点,主要内容是“平移”。平移是图形在平面内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不改变其形状和大小的一种基本运动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电梯的上下移动、推拉窗的开合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建立对平移的直观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平移的意义,知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 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经过平移得到另一个图形。
-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平移后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运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平移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 教学难点:判断图形是否经过平移得到,并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图形卡片、直尺、彩色笔等。
- 学具:每人一张方格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如:电梯的上下运动、火车在轨道上的行驶、窗户的滑动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现象的共同点。
提问:
- 这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 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有没有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平移”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初步感知平移
教师出示几个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等),演示它们在方格纸上沿着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图形位置的变化。
2. 归纳平移特征
引导学生总结平移的特征:
- 图形在平移过程中,每个点都向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 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变。
-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方向。
3. 动手操作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然后尝试将其平移一定距离,再观察并描述图形的变化。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判断题
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通过平移得到的,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 画图练习
在方格纸上,将给定的图形按指定方向和距离进行平移,完成后与同桌交换检查。
3. 生活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现象,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 平移的定义:图形在平面内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 平移的特征: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方向。
- 平移的应用:在生活和数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写一段简短的描述。
3. 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并将其平移两次,写出每次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移概念,结合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的特征。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图形变换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旋转、轴对称等内容打下基础。
---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中的“平移”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