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丘之貉(典故、出处、释读)_1000字】引发关注。“一丘之貉”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同一类人或同类事物,具有贬义色彩。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典故,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析,包括其出处、释义、用法及演变等内容。
一、成语简介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一丘之貉 |
| 拼音 | yī qiū zhī hé |
| 释义 | 原指一个山丘里的狐狸,后比喻同类的人或事物,多用于贬义,表示彼此没有区别,都是坏人或坏东西。 |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尤其在批评时使用较多。 |
| 近义词 | 同流合污、一丘之貉、沆瀣一气 |
| 反义词 | 良师益友、志同道合、不同凡响 |
二、典故与出处
“一丘之貉”最早见于《汉书·东方朔传》,原文如下:
> “人主之左右,皆为虎狼,非有仁义之心也。若使天下无事,民不劳苦,虽有贤者,亦不能久居其位。今乃以一人之身,而欲制天下之大,其势难矣。是以古之圣王,必择贤而任之,而不以亲疏为重。昔者,齐桓公问管仲曰:‘寡人好色,何如?’管仲曰:‘君好色,则臣下亦好色;君好利,则臣下亦好利。’于是齐桓公遂戒之。然则,人主之好恶,实系于天下之治乱。故曰:‘一丘之貉,不可与共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君主喜欢享乐,那么臣子也会效仿;如果君主贪图利益,臣子也会追求私利。因此,一个山丘里的狐狸(即同类)往往不会互相帮助,反而会争斗,所以“一丘之貉”用来比喻同类之人,多带有贬义。
三、成语释读
“一丘之貉”字面意思是“同一个山丘里的狐狸”。狐狸在古代常被视为狡猾、奸诈的象征,而“一丘之貉”则强调这些狐狸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但彼此之间并无真正的情谊,甚至可能互相残害。
在现代汉语中,“一丘之貉”多用于讽刺那些行为恶劣、品质低劣的人,尤其是当他们彼此勾结、沆瀣一气时。例如:
- 他和那几个贪官污吏是一丘之貉。
- 这些人都是骗子,根本不是什么正经人,简直是同流合污的一丘之貉。
四、成语演变与用法
| 时间 | 使用情况 | 说明 |
| 汉代 | 初现 | 出自《汉书》,用于政治劝诫 |
| 唐宋以后 | 流行 | 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常用词汇 |
| 现代 | 广泛应用 | 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常带贬义 |
在现代汉语中,“一丘之貉”不仅用于描述人,也可以用于描述事物,如“这些产品都是一丘之貉,质量都不高”。
五、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用法 |
| 同流合污 | 与坏人一起做坏事 | 贬义 |
| 沆瀣一气 | 形容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 贬义 |
| 志同道合 | 有共同理想和目标 | 褒义 |
| 良师益友 | 对自己有益的老师和朋友 | 褒义 |
六、总结
“一丘之貉”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承载了古代的政治智慧,也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要明辨是非,警惕那些看似同类却本质相同、行为恶劣的人。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含义及用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其在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并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
字数统计:约1000字
以上就是【一丘之貉(典故、出处、释读)_1000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