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唐纪九翻译】《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涵盖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中“唐纪九”属于《资治通鉴》中关于唐朝历史的记载部分,主要讲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政治举措。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唐纪九》内容的简要总结,并结合原文进行翻译说明,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查阅。
一、
《唐纪九》主要记录了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包括对突厥的战争、朝政改革、用人之道以及一些重大决策。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唐太宗在位期间如何治理国家、稳定边疆、选拔贤才,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贞观三年,突厥颉利可汗遣使请和,帝不许。 | 贞观三年,突厥颉利可汗派遣使者请求和好,皇帝没有答应。 |
| 颉利惧,乃遣其弟特勒思摩入朝,献马三千匹。 | 颉利感到害怕,于是派他的弟弟特勒思摩入朝,进献三千匹马。 |
| 帝嘉其诚,赐帛千匹,遣归。 | 皇帝赞赏他的诚意,赏赐一千匹布帛,送他回去。 |
| 是岁,吐谷浑、高昌、龟兹皆遣使入贡。 | 这一年,吐谷浑、高昌、龟兹都派遣使者来进贡。 |
| 帝谓侍臣曰:“朕今所为,皆为百姓。” | 皇帝对侍臣说:“我现在所做的,都是为了百姓。” |
| 太宗尝问魏徵曰:“人君何以为明?” | 唐太宗曾问魏徵:“君主怎样才能做到英明?” |
| 征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魏徵回答:“广泛听取意见就能明白,只听一面之词就会昏庸。” |
| 帝悦,命左右录其言,置之座右。 | 皇帝很高兴,命令身边的人将这句话记录下来,放在座位右边。 |
三、内容要点归纳
| 项目 | 内容 |
| 时间 | 贞观三年(629年) |
| 主要事件 | 突厥求和、吐谷浑等国进贡、唐太宗与魏徵的对话 |
| 政治思想 | 强调“兼听则明”,重视纳谏 |
| 对外关系 | 与周边民族保持联系,维护边疆稳定 |
| 人物 | 唐太宗、魏徵、颉利可汗、思摩等 |
四、总结
《资治通鉴·唐纪九》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唐太宗在位初期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文章不仅记录了对外交往与军事行动,更体现了唐太宗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治国之道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前期的政治格局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如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建议结合《资治通鉴》全本及相关史料进行对比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