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夜景的七言绝句,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诗中通过描绘秋夜的静谧与月色的清辉,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不仅是中秋节的传统诗词之一,也常被用于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一、诗歌
《十五夜望月》原文如下:
> 《十五夜望月》
> 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诗共四句,分别从环境、景物、情感三个方面展开描写,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中秋之夜氛围。
二、诗歌赏析要点
| 项目 | 内容 |
| 作者 | 王建(唐代) |
| 体裁 | 七言绝句 |
| 写作背景 | 中秋佳节,诗人望月怀远 |
| 主要意象 | 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明月 |
| 情感基调 | 静谧、孤寂、思念 |
| 艺术手法 |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含蓄委婉 |
| 主题思想 | 表达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朗读与诵读: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自然景物及其象征意义。
3. 情感体会: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诗中“秋思”的情感。
4. 拓展延伸:对比其他中秋题材的诗词,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四、结语
《十五夜望月》虽短小精悍,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意境。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更是一种文化情感的传承。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